联系我们   Contact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动态资讯 > 行业新闻

龙泉青瓷的器形和装饰

2015-3-16 8:44:19      点击:
    “雨过天晴云破处,梅子流酸泛绿时”。龙泉青瓷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从南朝时期,龙泉汉族劳动人民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始烧制青瓷;至南宋时烧制出了晶莹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标志着龙泉青瓷达到了巅峰。2009年9月30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正式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一步印证了龙泉青瓷在世界陶瓷文化中的地位。

    艺术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唯有特定的时代才会有特定的艺术形式。龙泉青瓷每个时期涉及的器形和装饰题材广泛而丰富,技法独特而多样,纹饰也反映着浓厚的时代和民族特征。作为制瓷人,传统的青瓷器形和纹饰是必修的一门功课,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创新才会根基坚实,璀璨绝美。



    龙泉青瓷的传统器形当中,最主要的一类是几千年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推陈出新的日用瓷器形,如盘、碗、杯、洗、瓶、炉一类,造型千变万化,种类繁多。如盘类有莲叶盘、六角盘、菱形边盘、葵瓣盘等;碗类有撇口、直口、内折口、葵瓣口等。此类器形多为日用瓷,大批量生产。古时用龙窑烧制时,一窑产量能达几千甚至上万,因而价廉物美。

    第二类主要为仿古类器形,多为工艺瓷。制瓷人一般不惜工本,追求器形巧致精美,多供官府使用,其中又以仿制宋代器形的作品较为普遍。如宋代的瓷器至明朝时仍有仿制,清雍正时期仿制的宋代官窑至今仍令老成的藏家难辨真假。而南宋时期的票琮式瓶、贯耳瓶、鬲式炉等,现今的制瓷人作品中亦多有涉及,市面上多有产品在售。宋时器形虽婉约精致,缺少点大气阳刚之美。而另一种仿古制瓷则多以仿制春秋战国或秦汉时期的青铜器为主,此类器形多为大器件,烧制难度大,作品多气象万千,端庄肃穆。因此在制瓷过程中,将宋瓷精致细腻的手法结合青铜器的气势磅礴将会是一种新的尝试和体验。

    器形工巧端正自然须配上得天独厚的装饰,再结合独特的釉色方有制作出上乘龙泉青瓷的可能,纹饰之重要性不言而喻。自古以来青瓷的装饰无外乎开片、跳刀、绞胎、印纹、刻划花、贴花等几种类型。

    开片是青瓷生产过程中釉面自然开裂的一种缺陷,本无审美可言。古人通过观察逐渐掌握了制作裂纹釉的技术,从而渐渐引出了流行中国上千年的开片青瓷,俗语云:破镜难以重圆,开片青瓷实现了釉身开裂而胎质完好的残缺美,正如维纳斯的断臂一般,残缺美永远是无与伦比的,因而受到历代官宦的推崇和喜爱。宋时的开片瓷多为结合薄胎厚釉,制作工艺达到了巅峰,且随着明清时期青花瓷的崛起和青瓷的失晖,宋时的工艺技法多已失传。因此追求宋时巅峰技艺和成器效果成了每个制瓷人的心愿。

    跳刀在上古时期的陶器中已多有所见,自商周至今历久弥新,受到众多工艺师的喜爱。跳刀的虚实、强弱、顿挫等都关乎整个器形的规整和对称,因此技术含量较高。然而跳刀多施法于半干半湿泥胎之上,不予上釉或上薄釉,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装饰作用,但青瓷终究以釉色取胜,如何搭配得宜便至关重要了。


    绞胎技法始于唐代,多用不同颜色的泥胎柔和形成各式纹路。此种纹饰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充分发挥不同泥料的表现效果,色彩交融,晕化浓淡,凸显水墨画的无穷韵味,淋漓地反映着传统中国文化的含蓄深长。现今的制瓷作品中亦多有此种手法的展示。

    印纹主要利用磨具对泥坯做按、压、印、戳等手法制作出各类纹饰。古时用陶土制作磨具,现今亦有用石膏者。印纹磨具的发展较纯手工雕刻划花的效率高出许多,从而提供了青瓷大批量生产的可能性。只需制作出印纹磨具便能迅速为泥坯塑造精美的纹饰效果。此类技法对提高青瓷的产量和生产效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大批量产瓷技术根基。

    刻划花对制瓷人的技法要求较高,主要利用刻刀直接在半干的坯体创作,刻出各类图案和花纹,由于深浅不一,导致后期上釉时浓淡不同,深厚者浓,浅薄者淡,凸显出浮雕效果。刻花的技法、功力都会反应到坯体的图案当中,刀法轻快则线条流畅、飘逸生动,刀法刚劲则线条有力,重点和层次较为分明,形成空间感。划花则是以竹制的工具在坯体上进行白描创作,用刀如用笔,纹饰以曲线为主,粗细一致,由于线的连续流转,相互穿插,使得整个画面有连贯感。刻花和划花一般在一件作品中是交替使用的,技法上时而大开大合,时而细腻精致,最终形成极具观赏价值的青瓷作品。

    贴花工艺一般也须利用模制或捏塑的方法制作出单独的物件,如花草、人物、动物等图案,然后用泥浆粘结在坯体之上,富有立体感,在仿青铜器类型中多使用贴花工艺。

    作为制瓷人,器形和装饰的设计仅仅是一件青瓷作品的表象和肉身。每件青瓷作品都需要灵魂,正如画龙如无点睛之笔,便失去了灵魂。恰似苏轼的人品、文章、绘画,官职便是其艺术作品的点睛之笔。青瓷作品的灵魂便是制瓷人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追求,是厚积薄发的文化冲力,是博采众长和博古通今的誓愿。

                                                                            来源:美术网